思考的蛐蛐

近日对自己发布的在线工具仔细进行了评估,觉得界面体验差强人意。界面风格和搭配是自己设计的,使用不少的新技术和显示效果,进行许多优化,比如JS压缩,本地缓存,小图片合成,使用PEI尽量让IE6,IE7,IE8支持CSS3……但最终并不是那么好用,对于老版本的浏览器,还是不能做到100%兼容。当初的设计是仿windows操作,和webQQ类似,(最早在2010年webQQ还没发布的时候,我在学校做项目时就已经设计过类似的)。事实上忽略了一个问题——可视化面积。用户已经在系统上打开窗口了,再打开窗口会显得很奇怪。我也去参考过其他同类的网站,设计得很简单,没有特效,但是相同的功能,他们排版给人一种功能丰富的感觉,最重要的是这种简单的设计对老版本的浏览器支持很好。从这件事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用户体验。这些天一直在想一些问题,直到今天有了初步的决定——转战移动互联网。

为什么转型?

早在android开始火起来时,我也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的价值。当时想着谷歌的android,诺基亚的symbian,苹果的ios会成为三足鼎立的局面。没有料到的是诺基亚败得这么快,android这么火,中间还杀出个wp8。目前的局面还不算稳定,但android占有量超过70%显然是最大的赢家。然而在智能机普及的同时,身边的人用手机的越来越多,公交车上,走路时,甚至有人在骑自行车时都会玩手机。慢慢的,很多在PC上的东西都会被手机和平板取代。目前移动互联网还在爆发式增长,前景谁都看得到。但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,我也想用行到从中分一杯羹。

选择什么平台?

目前android和ios占有绝大部分市场,要想转站移动互联网,首先这两个平台入手,然而两个平台有很大的不同。

首先是android,它自由免费,不过也导致android设备品质参差不齐,手机的性能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。可能用户的手机使用你的应用感觉很慢,只会说你做的很垃圾,而忽略了自己手机的问题。这个是android的大问题,现在google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使用一系列办法解决。目前似乎没有完美的方案吧,但4.0及以上的版本android好很多了。

ios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,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,这个圈内的规矩制定者就是苹果。以前苹果说3.5寸的手机是佳尺寸,现在也被android逼得不得不改变规格。不过一样一来也会出现和android同样的问题,那就是尺寸大小可能会对应用显示有影响,就像是开发网站兼容不同浏览器一样。不过ios有个很大优势,那就是ios应用比android赚钱,因为肯为优秀应用支付的人更多。毕竟很多用ios的人都是比较舍得的。那些舍得钱买手机,不舍得买应用搞越狱的人不在此类。不过现在android的分成也在渐渐上升。

我考虑的技术有:android,ios,html5。根据现在掌握的技术和用户体验,我选择android。因为之前开发过android,所以要做的是深入学习。选择ios不仅要从新学习,增加学习成本,更重要的是没有可用的设备,在虚拟机里跑mac再开发ios,那种开发效率不敢想象。对于html5它有个优势,那就是可以同时用在android和ios上,而且我本身就是做互联网的,对html技术很熟,学习html5比学习前两个难度要小得多。但是我发现,用户现手机时习惯打开的是应用而不是浏览器,再去访问你的网站。所以对于html5,先不放在第一位学,日后可以把html5技术嵌入在android或ios应用中。

走技术路线?

这个问题从踏入职场就一直在想。我暂时应该是靠技术吃饭,但是未来我想做的是设计产品,做系统架构。虽然产品经理和架构师是两条不同的路线,但是有句话说得好,产品经理懂技术就像流氓会武术。要把控项目的质量和进度,不懂技术是不行的。同时我比较不肖一些小公司的职位划分,动不动就是项目经理,有其位却没其能。相反少林室的扫地僧在小庙里也能当个主持。不过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,毕竟对外代表的是一个公司,项目经理还是要人做的。

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专注服务器那一块,包括大数据量和云计算,然后做互联网开发,即使这次转移动互联网成功也不会放弃服务器,我学习的技术也将会以市场为导向。之前做在线PDF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——用户关心的是从中获得的信息,功能。不会关注具体用了多牛的技术,因为他们也不需要懂。

领域?

以前的我总想囊括一切。但世界不是一个人就能装下的。关注某一点并认真做好,获得的回报一定不会少的。就像腾讯起家只是一个聊天工具,但当它做到极致时就去扩展业务。游戏,网购,播放器等等,都推出来了。360也一样,靠安全卫士起家,现在什么都做。还有CFCA,专注安全,一次检测就是几十万。如果一开始什么都做,就可能一事无成。想要做大做好就要要有自己的核心领域。目前我要做的领域不确定,最想做的还是游戏。但一开始做游戏会有些难度,还是从应用做起吧。

另外还要感谢那些开源项目。我目前无法把开源理解为一种精神,但我的确看到了开源的重要性和贡献。做好一个大型项目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。正因为不同人有不同领域,并做出自己的开源产品供大家使用,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成功的项目。我们现在做的项目框架就是基于开源框架改编的,我最喜欢的spring也有移动版开源框架,有时间我一定会仔细学习。如果没有这些开源项目,不知要制造多少重覆的轮子,不利于进步。

一个蛐蛐站在目前的角度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,以后的路还得走着瞧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